品牌设计 “蓝色”logo的极端属性

标签: 品牌设计     2017-03-02 16:47:04

对于品牌设计而言,蓝色logo似乎是一种安全色,数据如下。

在形象包装中,蓝色随处可见。大略的估算,财富排行榜中500个公司中,有60% 的公司用蓝色作为自己商标的主色。近来有超过30支棒球队用来蓝色为辨别色。这 种情况同时发生在脸书、推特、还有Linked In身上。我们或许可以从这种现象中看到一些端倪。但有几家公司会像植物大战僵尸中得疯叔,疯狂地抵制蓝色,比如说家 得宝。

实际上有很多关于蓝色和其他色彩的心理分析,但是一个品牌将蓝色作为企业色和战 略色,我们想去研究它和其他是如何与其他色彩在商战种一较高下的。所以我们可以 看看真实环境中,蓝色和其他颜色的较量。其中数据包括:美国2014棒球联赛,20 个最大的俱乐部,还有类似的财富500强的相关数据排名。

美国蓝

基于团队的标志性品牌色,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可以划分成7个大颜色块:蓝色、红 色、橙色、黑色、绿色、紫色和黄色。大色块中更多的小色块汇聚在一起,就组成了一 个球队一黑色(芝加哥白袜队)、绿色(奥克兰运动家队)、紫色(科罗拉多落S山脉)、 黄色(匹兹堡海盗队)——他们都被淘汰了。我们只剰下13个蓝队,9个红块的团队,4个橙色队。

蓝色队伍的工资占棒球联盟工资总额的46%,但却有43%的总获胜率;橙色队伍 占10%的的工资总额,有14%的总获胜率。每个团队的工资除以获胜总数,揭示了团队的“每场获胜成本”——它为胜利支付的每一笔工资。在这个标准当中,

2014年数据,成本最高的队伍中,蓝色占了10个。包括单场支付成本最高的洛杉 矶道奇队,他们比橙色旧金山巨人队支付的要高$751,028 /每场,并成为赛季冠军 ,不过代价很大。

赛季中,从平均获胜率来看,蓝色板块队伍(80.9胜)的总胜率平局值低于橙( 82.7),红色(88.8)。

超过40%的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队都是蓝色的,蓝色的团队刚刚曾经在过去的10 年里嬴得了各种赛季冠军。

蓝色大理石

似乎这是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相关性呈现,当然它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或者它只个美国现象。我们可以向全球市场看去,看看蓝色体育队伍和蓝色企业群能不能有更好的表现。

为了分析这个案例,我们锁定了世界上20个最赚钱的公司和20个超高额报酬的运动队伍。包括最大的支出来自英超联赛、法甲、西甲、德甲。

虽然蓝色企业被黑了不少,如果从总体数据情况来看,蓝色企业实 际为数众多,且吸纳了大最劳动力,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蓝色不好。求新求变不如稳扎稳打,也是一种经营之道。

排名第一

在世界20家最赚钱的公司:蓝色集团占名单的40%,但蓝色集团市场的份 额仅为34%;反之,红色和绿色集团的收入都在增加。这一趋势是相呼应的颜色 块的份额利润;蓝色的利润的份额在下降,而红色和绿色区块的收入增加。

排名第二

最大的20个体育俱乐部的工资中,最高工资的五个俱乐部中,蓝队占了4个 名额。但只有一个队伍,巴黎圣日耳曼队,在法甲设法嬴得最近的联赛冠军。英超 球队中,有两组蓝色、红色球队,同城对手曼城队代表(蓝色)和曼彻斯特联队( 红),伦敦的切尔西(蓝色)和阿森纳(红色);而切尔西和曼彻斯特市完成了最 新的BPL1-2季,这看起来像是蓝色的一个亮点,但这都是假的:红色的阿森纳 和曼彻斯特联队有33个联赛冠军,而蓝色的切尔西和曼城队合起来才有9个,4家俱乐部,100多年的历史。

显然,个别专业运动队的表现和大型跨国企业不能简单地通过颜色进行比较。但这 其中存在某种关系性,当然也有说法,蓝色集团的表现一贯不佳,在不同的背景下都已此类样子示人。

那么,这其中存在哪些因果关系?

蓝色的表现不佳的原因有哪些?

这是我们的要思 考的地方。

理论#1:蓝不太热情

色彩理论家经常将蓝的属性归于“平静”和“和平”和“可靠的”。没有很多的吸引力的属性。在充满吸引力和竞争的体育和商业环境中,这种“不热情”的属性, 是不是让他企业和球队自身,让观众,成为了弱势?

理论#2:蓝色是通用色

蓝色被认为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最受欢迎”的颜色。这意味着蓝,作为一个品牌的颜色,可能是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如果一个蓝色的品牌是企业内部的共识和企业文化,可能也意味着这些文化中,他们更倾向于保守自制,而非进行冒险和进行大胆举措。

这些理论有可能解释蓝色集团在体育和商业种的不佳表现,统计表明,蓝色是低于 行业平均水平的。蓝色的不佳表现并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明智的汽车或一条好被子 。而是说,它可能不是一个有大抱负的品牌。

虽然蓝色企业被黑了不少,如果从总体数据情况来看,蓝色企业实 际为数众多,且吸纳了大最劳动力,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蓝色不好。求新求变不如稳扎稳打,也是一种经营之道。

索要案例
费用报价
评估周期
微信咨询

微信加好友咨询

15208187678
微信

微信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